资治通鉴:三十六句经典名言,熟记于心,做人做事顺风顺水!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资治通鉴·周纪》
释:所谓的才学,是道德的资本。所谓的德行,是才学的主帅。
强调个人的道德素质应高于才学,培养人才应先注重思想品质和道德水平。
悟:在个人的成长以及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咱得清楚地认识到德和才的关系。
德就好比是指引方向的那个头儿,才呢则是推动向前的动力。
要是一个人光有才华但缺了德行,很可能就走歪了,甚至给社会带来危害;反过来,要是有不错的品德,就算才华暂时差点儿,也能守住正道,通过持续不断地努力去提升自己的能力。
这就提醒咱们,得随时留意自身品德的修炼,用高尚的道德来引导才华的施展,让自己变成既有德又有才的人。
责其所难,则其易者不劳而正;补其所短,则其长者不功而遂。——《资治通鉴·汉纪》
释:指做事把重点和精力放在难点上,解决了难点,简单的自然也就解决了;做人要取长补短,解决了自己的短板,长处自然会得到加强。
悟:做事的时候,把重点跟精力都放在难处上,只要把难点给解决了,那容易的部分不用费劲就搞定了。
做人也是一样,得学会取长补短,把自己的短板补上了,长处不用特意下功夫就更突出了。
这告诉咱们,甭怕遇到难事,只要集中精力攻克它,后面的路就顺了。
自己有不足的地方也别怕,努力补齐短板,优势自然就更明显了。
不管干啥,都得有这种抓重点、补短板的劲头,这样才能越变越好。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资治通鉴·唐纪》
释:意为多方面听取意见,才能明辨是非;单听信某方面的话,就会愚昧不明。
悟:多听听各方的意见,才能把事儿看得明白,分得清对错;要是只听一方的话,那就容易犯糊涂,啥也整不明白。
这就告诉咱们,不管碰上啥事儿,都得多听听不同人的说法,别死心眼儿就信一家之言。
只有这样,才能心里透亮,不被蒙在鼓里,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平,忘战必危。——《资治通鉴》
释:表示国家虽大,喜好战争必定灭亡;天下虽然太平,忘掉战争必定危险。
悟:国家就算再大,要是老喜欢打仗,那肯定得玩儿完;天下就算太平了,要是把战争这事儿给忘了,那也危险着呢。
这就是说,别觉得国家大就能随便打仗,没个消停,那样准没好下场;也别觉得日子安稳了就把打仗这茬儿抛脑后,得时刻警醒着。
不管啥时候,都得有个正确的态度对待战争,才能保国家平安,让老百姓过踏实日子。
家贫思良妻,国乱思良相。
释:意思是家道贫困的时候就希望有个能持家的好妻子,国家大乱的时候就希望有个治国有方的好宰相。
悟:家里穷的时候,就盼着能有个会操持家务的好媳妇;国家乱套的时候,就盼着能有个能治理好国家的好丞相。
这就是说,在困难的时候,就特别渴望有能力强的人来帮忙解决问题。
平常过日子也好,治理国家也罢,都得提前准备着,培养和发现有本事的人,这样真遇到难处了,才能有人顶得上去,不至于抓瞎。
面从后言,古人所诫。——《资治通鉴·魏纪》
释:古人忌讳的是表面服从而背后反对。
悟:古人特别忌讳那种当面顺从,背地里却唱反调的行为。
这就提醒咱们,做人得实实在在,别当面一套背后一套。
要是心里不同意,就当面说清楚,别阳奉阴违,不然让人知道了,那可让人瞧不起,自己也落不着好。
怒者常情,笑者不可测也。
释:发怒是人之常情,但不发怒而常把笑容挂在脸上的人,最难让人猜测。
悟:古人特别忌讳那种当面顺从,背地里却唱反调的行为。
这就提醒咱们,做人得实实在在,别当面一套背后一套。
要是心里不同意,就当面说清楚,别阳奉阴违,不然让人知道了,那可让人瞧不起,自己也落不着好。
明主用人也,使能者不敢遗其力,而不能者不得处其任。——《资治通鉴·魏纪》
释:贤明的君主用人时,能让有才能的人竭尽全力,而不让没有能力的人白白占着位子。
悟:贤明的君主在用人才的时候,能让有本事的人使出浑身的劲儿,一点儿不敢偷懒,而且不会让没能力的人在重要的位子上瞎混。
这告诉咱们,要是当领导的英明,就能把人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让能干的人发挥作用,不能干的人没机会瞎搅和。
所以说,用人这事儿可得讲究,得让合适的人在合适的位置上,这样才能把事儿办好。
老禾不早杀,余种秽良田。——《资治通鉴·陈纪》
释:残留在地里的头季稻谷不早点割掉,它落下的稻粒会使良田荒芜。
悟:地里头第一季的稻谷要是不早点儿割掉,它掉下来的谷粒就会把好田给糟蹋了。
这就是说,该处理的问题得趁早解决,拖着不管,小问题就会变成大麻烦,把原本好好的局面给搞坏了。
君子陷人危,必同其难,岂可以独生乎?
释:因为自己的原因使人陷入危境,君子必定要和他共患难,不能独自活下来。
悟:要是因为自个儿的缘故让别人陷入危险的境地,那君子肯定得跟人家一块扛着,一块儿共渡难关,哪能自个儿一个人偷着活命呢!
这就告诉咱们,做人得有担当,要是因为自己的错让别人有麻烦了,就得站出来,不能当缩头乌龟,只顾着自己好。
德者人之所严,而才者人之所爱;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
释:有德的人令人尊敬,有才的人使人喜爱;对喜爱的人容易宠信专任,对尊敬的人容易疏远,所以察选人才者常被人的才干所蒙蔽而忘记考察其品德。
悟:有德行的人让人敬重,有才能的人让人喜欢。
人往往容易跟喜欢的人亲近,跟敬重的人疏远。
所以啊,挑人的时候,常常容易被人的才能给迷惑住,反倒忽略了品德这一块儿。
这就提醒咱们,看人不能光看有没有本事,还得瞅瞅品德咋样。
别光盯着才能,把品德给扔一边儿了,要不然准得吃大亏。
能择善者而从之,美自归己。——《资治通鉴·宋纪》
释:能选择别人的长处去学习,这种长处自然就属于自己了。
悟:要是能挑着别人的优点去学,那这些优点自然而然就变成自己的啦!
这就是告诉咱们,别那么轴,看见别人好的地方,就赶紧跟着学,多学别人的长处,自己就能变得越来越优秀。
别老是觉着自己牛,谁都不如自己,得虚心点儿,多学学人家的好,这样自己才能越来越好。
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弓虽劲而发矢不直。
释:木心不直,它的纹理就会歪歪斜斜,用这种木材制造的弓,即使强劲,发射出去的箭矢也不会直飞目标。
悟:要是做弓的木头中心不直溜,那木纹肯定也是歪歪扭扭的,用这样的木头做出来的弓,就算劲儿挺大,射出去的箭也飞不直。
这就是说啊,基础的东西要是不行,后面再怎么使劲儿也白搭。
所以干啥事儿,一开始就得把根儿上的东西弄正了,要不然肯定达不到想要的效果。
好胜人,耻闻过,骋辩给,眩聪明,厉威严,恣强愎,此六者,君上之弊也。
释:争强好胜,不愿意听到别人提缺点,喜欢放开自己的舌尖而驰骋辩才,显示小聪明,对人过于苛刻严厉,顽固不化且自以为是。这六点,是君主应当特别加以警惕的毛病。
悟:争强好胜,不爱听别人说自己不好,能说会道净瞎显摆,耍点儿小聪明,对人太苛刻严厉,又顽固又自负,这六种毛病,当君主的可得特别留神。
这就是告诉当领导的,有这些毛病可不行,得时刻提醒自己,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不然会出大问题。
凡论人,必先称其所长,则所短不言自见。——《资治通鉴·晋纪》
释:评论一个人,要先称赞其长处,这样他的短处不说大家也都知道了。
悟:要是评价一个人,得先夸夸他的长处,这么一来,他的短处不用特意说,大家心里也都有数了。
这就是告诉咱们,看人得多看人家好的地方,先把优点摆出来,那缺点也就自然而然能看出来了,别一上来就光盯着人家不好的地儿。
舟顺水之道乃浮,违则没;君得人之情乃固,失则危。——《资治通鉴·唐德宗建中四年》
释:船顺乎水的规律才能浮起,违背了水的规律就会沉没。君主能把握人们的意愿才能地位巩固,不能把握人们的意愿就会处境危险。
悟:船顺着水的道儿走就能浮起来,要是违逆了水的道儿就得沉喽。
君主能摸透老百姓的心思,地位才能稳当,要是摸不透老百姓的心思,那就危险啦。这就是说,做事得顺着规律来,当领导的得知道老百姓想要啥,要不然准得出岔子。
为贵人当举纲维,何必事事详细!——《资治通鉴·梁武帝天监五年》
释:身为尊贵的领导者,应当举纲执要,没必要所有事情都面面俱到。
悟:作为领导,就得抓住关键和要点,没必要啥事儿都抠得那么细!
这就是告诉咱,当领导的得有大局观,抓住重要的,别啥芝麻绿豆的小事儿都亲自管,不然累得够呛,还不一定能管好。
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资治通鉴·周显王十年》
释:那些讲求道德的人,不会与世俗同流合污;想要建立大工业的人,不会和大众去谋划事情。
悟:真正讲究高尚道德的人,不会跟世俗那一套瞎掺和;想要干成大事业的人,不会跟大伙一块儿商量事儿。
这就是说,有大追求的人,不能随大流,得有自己的主见和坚持;要干大事儿,不能啥都听别人的,得自己心里有数。
法忌烦苛,治贵清约。——《资治通鉴·梁武帝天监十六年》
释:法律忌讳烦杂且苛刻,为政贵在能够清平简约。
悟:法律这玩意儿,最忌讳又繁琐又苛刻,治理国家呢,贵在清正简约。
这就是说,法律要是太复杂太严苛,反而不好,治理国家就得简单清楚,别整那些乱七八糟的。
仁者不以盛衰改节,义者不以存亡易心。——《资治通鉴·魏志》
释:仁者不会因为所处形势的盛衰而改变自身的气节,义者不会因为成功或者失败而改变自己的心志。
悟:真正有仁德的人,不会因为形势好或者不好就改变自己的气节;真正讲义气的人,也不会因为成功或者失败就改变自己的心思。
这就是告诉咱们,做人得有自己的原则和坚守,甭管啥情况,都不能丢了那份仁义。
不能形势好了就张狂,形势差了就变节;不能成功了就得意忘形,失败了就灰心丧气。得有股子硬气劲儿,守好自己的本心。
凡百事之成也在敬之,其败有必在慢之。——《资治通鉴》
释:做事情能够成功是因为能够严肃对待,失败大多是因为轻视或懈怠。
悟:但凡各种事儿能做成,那都是因为认真对待;要是失败了,多半是因为轻视、不上心。
这就是说,干啥都得郑重其事,别吊儿郎当的。要是不把事儿当回事儿,那多半得黄。
形者,言其大体得失之数也;势者,言其临时之宜、进退之机也;情者,言其心志可否之实也。——《资治通鉴·汉高帝三年》
释:所谓形,需从整体看待得失;所谓势,是面对实际情况能灵活应对,进退随形势而变;所谓情,指的是意志是否坚定。
悟:形这玩意儿,说的是从大体上看得失的情况;势呢,就是说碰到具体情况能随机应变,知道啥时候进啥时候退;情呢,指的是心里到底有没有决心,能不能坚持。
这就是告诉咱们,看事儿得全面,碰到事儿得机灵,做事儿得有恒心。
聪明流通者戒于太察,寡闻少见者戒于壅蔽。
释:聪明通达的人要警惕过于明察;听得少、见得少的人要避免闭塞无知。
悟:脑子聪明、啥都明白的人得留神别太过较真儿;见识少、知道的不多的人得小心别把自己封闭起来啥都不知道。
这就是说,聪明人别太钻牛角尖儿,啥都不懂的人得打开眼界,多听听多看看,别自己把自己给耽误了。
得财失行,吾所不取。——《资治通鉴·陈纪》
释:获得财物却丧失了德行(得不义之财),这样的事不去做。
悟:要是得着钱了却丢了德行,这种事儿咱可不能干。
这就是告诉咱,不能为了钱啥缺德事儿都干,得守住自己的良心和底线。
去就以道,可谓君子矣。
释:离开或留下都能出于正理,这就是高尚的人。
悟:人不管是离开还是留下,都能按照正理来,那这就能称得上是高尚的人啦!
不诚于前而曰诫于后,众必疑而不信矣。
释:事前不诚实而事后表白自己诚实,必然会引起人们的怀疑而不被相信。
悟:要是之前做事不诚实,后面又说自己变诚实了,那肯定会让大伙起疑,谁也不会信啦!
夫登进以懋庸,黜退以惩过,二者迭用,理如循环。
释:让他升任是为了奖励功劳,罢免他是为了惩罚过错。这两方面常常可以交替使用。
悟:让这人升职那是为了奖励他有功,把他罢免了那是因为要惩罚他的过错。
这升职和罢免能交替着来用,道理就跟循环似的。咱琢磨琢磨,这不就是用人的常理嘛!
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
释:德行胜过才能,叫做君子;才能胜过德行,就叫做小人。
悟:一个人的德行比才能强,那这就是君子;要是才能比德行强,那这就是小人。
凡人之情,穷则思变。
释:人的本性是在没有办法时,就会设法改变现状。
悟:人一般都是这样,要是到了走投无路没招儿的时候,就会想着去改变当下的状况。
夫表曲者景必邪,源清者流必洁。
释:标杆弯曲,其影子也一定是歪歪斜斜的;源头清澈,水流也一定是清清洁洁的。
悟:就是标杆要是弯了,那影子肯定也是歪的;源头要是干净清澈,那水流必然也是干干净净的。
立功者患信义不著,不患名位不高。
释:立功的人担心自己的信义不显著,而不必忧虑自己的名誉和地位不高。
悟:该操心的是自己的信义够不够突出,而不是担心自己的名声和地位不够高。
咱寻思寻思这里头的道理,那就是真正想立功的人,得把心思放在怎么让人信得过、讲道义上,别光琢磨着怎么往上爬、争名位。
口说不如身逢,耳闻不如目睹。
释:听人说不如亲身经历,亲耳听到不如亲眼见到。
悟:光听人说啊,比不上自己亲身经历;光耳朵听啊,比不上自己亲眼看见。
咱琢磨琢磨这里面的道理,那就是凡事别光听别人咋咋呼呼,得自己亲身去体验、亲眼去看看,才能真正明白咋回事。
就好比别人跟您说某个地儿风景美,您听着可能没啥感觉,等自己亲自去了,那感受才真切呢!
所以啊,别光听别人说,自己得多去经历、多去见识,才能心里有数,
没齿而无怨言,圣人以为难。——《资治通鉴·魏纪》
释:一辈子连句怨恨的话都不说,恐怕连圣人也难以做到。
悟:人活一辈子,谁还没点烦心事儿,有点抱怨也正常,想要一点怨言没有,那太难喽!
所以咱自个儿遇到不顺心的时候,有点抱怨别太责怪自个儿,但是也别让抱怨太多影响了心情和生活,得学会调整心态,积极面对。
欲知其人,观其朋友。
释:要想了解一个人的人品,可以观察他身边朋友的素质。
悟:要是想知道一个人的品性咋样,您就去瞅瞅他身边的朋友啥样。
短于从善,故至于败。
释:不肯向善者学习,这就是失败的原因。
悟:就因为不乐意跟好人学好,所以才落得失败的下场。
这告诉咱们,得虚心跟那些好的学,别自以为是,要不然准得栽跟头。
币厚言甘,古人所畏也。
释:送来的礼物很多,说的话又非常入耳,这是古人所警惕的。
悟:古人特别忌讳那种当面顺从,背地里却唱反调的行为。
这就提醒咱们,做人得实实在在,别当面一套背后一套。
要是心里不同意,就当面说清楚,别阳奉阴违,不然让人知道了,那可让人瞧不起,自己也落不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