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1180个名字刻在纪念碑上
大爱无声
仁心永存
3月31日,大连市第17个遗体器官捐献者纪念日缅怀活动在大黑石将军山公园公墓举办。
大连市红十字会介绍,截至2024年底,大连市人体器官捐献志愿登记人数41711人,实现遗体捐献865例,器官捐献308例,捐献大器官899个,眼组织捐献217例。目前,已有1180名捐献者的名字镌刻在了遗体器官捐献者纪念碑上。

尊敬 一家三口完成遗体器官捐献
在缅怀活动现场,71岁的王仁文老人在刻着3位亲人名字的纪念碑前伫立许久,那是他深爱着的女儿、妻子和母亲,她们去世后,都完成了遗体和器官捐献。
2014年,王仁文的女儿去世了。离世前,女儿表达了想要进行遗体捐献的愿望,尽管当时对女儿的行为并不理解,王仁文和妻子还是尊重女儿的想法,帮助她完成捐献遗体的心愿。后来,王仁文和妻子渐渐理解女儿的想法,并被女儿的行为感动。2019年,在妻子生日当天,王仁文夫妻在大连红十字志愿者和所在社区街道的见证下, 签订了遗体器官捐献志愿书。如今,王仁文既是遗体器官捐献者家属,也是一名遗体器官捐献志愿者。他表示,自己百年之后也要捐献遗体和器官,为医学事业出一份力,那时自己也会自豪地跟家人说,“你们做到了,我也做到了”。

“无语体师”从出生3天到101岁
本次遗体器官捐献者纪念日缅怀活动以“生命·希望”为主题,活动现场,大连市红十字会、大连医科大学、大连大学、各相关医疗机构的代表、遗体和器官捐献者家属用各种形式达了对捐献者的敬意与感恩。
市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万鹏飞介绍,遗体捐献者对医学事业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没有遗体捐献就没有人体解剖学,继而就没有现代医学,医学生会把捐献者称为“无语体师”,器官捐献更是直接挽救无数人的生命。
目前,遗体捐献主要用于医学教学、临床医学和科学研究。人体器官(组织)捐献是指以“自愿、无偿”的方式捐献心脏、肺脏、肝脏、肾脏、胰腺或者小肠等人体器官和组织,让生命以另外一种方式延续。
大连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解剖实验室教师范宁表示,大连医科大学新生入学的第一门专业课就是人体解剖学,这门课程离不开遗体捐献者的贡献。大连医科大学1993年开始接受第一例遗体捐献志愿者,到目前为止已有713位遗体捐献者,年龄范围从出生3天到101岁不等。遗体捐献者对整个医学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大学新生入学和新教工入职时的人文素质教育活动,第一站就是参观遗体捐献者纪念馆。既是为了表达对遗体捐献者的尊重和纪念,同时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每年仍有约30万患者等待器官移植
遗体和人体器官捐献是一种彰显社会文明进步的高尚行为。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每年仍然约有30万患者因器官功能衰竭等待着器官移植,而每年器官移植手术仅为1.6万余例,捐献器官数量同需要器官移植治疗的患者数量相比,两者之间存在着巨大差距。
红十字会依法参与、推动遗体和人体器官捐献工作,开展宣传动员、意愿登记、捐献见证、缅怀纪念、人道关怀等工作。
如果市民想了解遗体和人体器官捐献情况
可拨打电话83708181咨询,或者扫码关注了解遗体器官捐献工作详情。

文字 巴颖
资料 市红十字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