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昆在嘉禾

昆曲元末明初起源于江苏昆山一带。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昆班演出遍及湘南城乡,其时“昆文秀班”在桂阳、嘉禾、临武一带久演不衰。嘉禾民间流传说:“砍柴要上南岭山,看戏要看文秀班;蓝岭山的柴砍不尽,文秀班的戏看不完。”足见昆曲在嘉禾民间渊源之深,影响之远。
被称为“百戏之祖”的昆曲,是世界上三个最古老的剧种之一,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昆曲剧目丰富,题材广泛,融文学、音乐、舞蹈于一体。吐字行腔,以湘南官话为标准。它文学性强,词句典雅,唱词是长短句的曲牌。音乐优美,唱腔婉转,细腻绵延。表演工细,身段动作与歌唱结合紧密,舞蹈性强。伴奏乐器以曲笛为主,兼用笙、箫、琵琶、古筝、二胡。明末清初,昆曲从苏州传入湘南桂阳、嘉禾一带后,与当地人民生活语言、风俗、习惯相结合,并受祁剧和民间音乐的影响,形成艺术上有别于苏昆、京昆的流派 --湘昆。湘昆最早的戏班有“集秀班”,之后,繁衍了许多昆腔班。这些班社,多以“文秀”二字命名,流行于湘南一带。至二十世纪初,昆曲趋向衰落。到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湘昆随着他在湘南残存的最后一个昆班的解散而偃锣歇鼓,昆曲艺人流向祁剧、湘剧戏班。新中国成立后,濒临衰亡的湘昆剧种,在嘉禾如枯木逢春,获得了复兴和发展。
1955年,嘉禾县人民政府文教科科长李沥青发现县祁剧团的老艺人肖剑昆、肖云峰、匡升平等人会唱昆曲,如获至宝,遂着力组织发掘。相继整理改编上演了《三闯负荆》、《武松杀嫂》等昆剧,一时享誉剧坛。1957年,《武松杀嫂》在湖南省会长沙演出获奖。戏剧家田汉看了演出后,为之喝彩,称道嘉禾县“发掘了湘昆这门古老剧种,真是山窝里飞出了金凤凰”。同年,戏剧大师梅兰芳在长沙,听说嘉禾整理上演了昆剧时,十分高兴,便对当时的湖南省文化局副局长刘斐章说,要把湘昆剧种发掘出来。这个建议得到了湖南省文化局和嘉禾县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很快派出文艺干部深入县祁剧团组织肖剑昆、彭升兰、匡升平、肖云峰、李升豪、谢宏基等一批老艺人,深入发掘、全面抢救湘昆。1957年,湖南省文化局拨款4000元,委托嘉禾县人民政府举办湘昆训练班,由时任副县长李沥青筹备。1957年12月招收十一、二岁的小学员25名,开办了“嘉禾昆曲训练班”。训练班由李楚池主持,肖剑昆、匡升平、彭升兰主教,曹子斌、李艺等五人兼课,于12月16日在城东义公祠正式开学,培养了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湘昆艺术人才。随后,湘昆事业逐步得到各级重视。1959年,以嘉禾昆曲训练班人员为基础,组建了“郴州地区湘昆剧团”,1964年改为“湖南省昆剧团”,后改为“湖南昆剧团”,现在又恢复称“湖南省昆剧团”。该团成为文化部重点保护的全国五大昆剧院团之一。当年在嘉禾招收的学员唐湘音、雷子文,后来均获得高级演员职称。李楚池成了昆曲音乐专家、全国二级作曲家。他发掘整理湘昆剧目56个,记录传统曲牌和新创电影《清华参军》(湘昆座唱)、《疯秀才断案》(昆曲故事片)等曲谱1000多首。并撰写《湘昆志》,被收入《湖南地方剧种志》。湘昆不仅整理上演了《荆钗记》、《牡丹亭》、《白兔记》、《连环记》等大批传统剧目,还创作上演了《莲塘曲》、《腾龙江上》等一大批现代剧目。
1961年以来,湘昆曾四次晋京在首都舞台上亮相,并两次应邀进中南海演出,宋任穷、萧克等中央首长观看了演出,并接见了演职人员。1981年12月,萧克将军再次观看湘昆演出时,非常高兴,亲笔题诗赠给剧团,诗曰:“昆曲兰花艳,湘昆别一枝;几阵严霜后,亭亭发英姿。”
湘昆能走出嘉禾土戏台,登上首都的大舞台,让这朵幽兰香溢京华,几次到香港、台湾展现风采,有嘉禾人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保护所作出的贡献。也可以说,今日的湘昆是嘉禾人民智慧、汗水、深情共同哺育出的骄傲之花。
扫码收听

制作:雷建军 康俊珍 雷蕾
文稿来源:雷克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