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青春π新力量 | 90后医生陈鸣宇:24小时在线的“生命守护者”

时间: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章卉 通讯员 李文芳

【编者按】

五四青年节来临之际,共青团浙江省委、浙江省青联颁授第十三届“浙江青年五四奖章”,表彰青年中的优秀典型和模范代表。

这些跃动在科技前沿、产业一线、广袤田野的青春身影,正以先锋姿态勇立潮头,用奋斗与创新书写时代答卷。

即日起,潮新闻推出“青春π新力量”系列报道,对话筑梦时代的奋斗者,记录勋章背后的热血篇章。

他是一名90后的医生,年轻儒雅。

2021年入职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普外科后,陈鸣宇穿得最多的是白大褂和手术服。医院、家和学校三点一线,接近三分之一的时间留给科研,其余时间都扑在临床上,微信头像上的篮球场已经鲜少去了。

上了手术台,他又像一名老战士,气定神闲不发慌;做科研、写论文也样样拿得起。35岁的他是成百上千家庭的定心丸——病患和家属知道,陈鸣宇身上常年揣两台手机,情况紧急的时候只要求助,他一定会回。

这位90后青年医生将“给您真诚、信心和爱”的服务理念,融入每一场医疗实践与公益行动中,在手术室的方寸之地和山野乡间的广阔天地间,描绘出一幅温暖人间的大医画卷。

24小时在线的“家庭医师”

治病,面对的不只是一个人

陈鸣宇的履历闪闪发光,考上广州医科大学进入“南山班”,师从钟南山,大一就渴望上临床,开始跟着导师出诊、观摩手术;大二上开始发论文;2015年保送至浙江大学医学院攻读硕士研究生,3年后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阶段,加入浙大邵逸夫医院蔡秀军团队可降解支架的研发,获得2022年浙江省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如今,又成为第十三届“浙江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

非凡医者的每一步进取,他都会感恩良师,感谢同事,也感谢信任他的万千病患。

陈鸣宇的“爱”从不是悬浮的口号。什么样的患者,医生会留电话?这道题有万千答案。陈鸣宇首创了“24+生命热线/专线”,让每一位患者的手机里都留存着一位随时待命的“家庭医师”。 采访时,他时不时会关注一下手边的华为手机。“这部专用手机里全是患者的微信和电话”。

受访者供图

当其他同龄人在享受生活时,这位青年医生的手机总亮着。2023年一个春夜,一条来自绍兴的紧急讯息划破寂静——陈医生,我父亲剧烈腹痛!

凭借专业警觉,陈鸣宇在电话问诊中迅速锁定“肠系膜动脉栓塞”,立即启动绿色通道。从接诊到完成肠坏死切除手术仅用2小时,让重病老人脱离危险。这样的生命接力,在这条永不占线的专线中已上演百余次。

凌晨2点的腹痛咨询,节假日的用药指导,手术后的康复追踪……最触动陈鸣宇的是病患离世后,子女发来的讯息。

“医学不单单是看病,我们的治疗理念、关爱会影响到一个家庭。很多恶疾无法逆转,患者走后,很多遗属会发消息过来,感谢我陪他们走过人生的至暗时刻。我们还能成为朋友。”

教科书式的急救实例

当我站出来,车厢里让出了一条通道

如果说生命热线是陈鸣宇的仁心坐标,那么“小心肝”公益行动则是他的大爱半径。他同多学科团队跨越二十余个偏远地区,在乡镇搭建起流动医疗站。

在龙泉乡村,他为八旬老人揪出早期肝癌,精准刀锋下病灶化作新生契机;在留守老人聚集区,他手绘的肝病防治漫画成为健康“护身符”。十余万份筛查档案里,不仅有肿瘤标记物甲胎蛋白和转氨酶的数值,更记录着20000个家庭重拾希望的轨迹。当团队捧起浙江省卫生健康志愿服务金奖时,他正蹲在诊室用吴语方言为乡民讲解检查结果。

“我当时面试时,主考官问我为什么学医?我的初心是为了照顾好身边的人。现在的时间安排都很紧凑,每个月一场的活动我会尽量去,高铁网络越来越发达,时间总能抽出来的。上周刚去的是乐清,那里是我的老家,都是我的乡亲,”陈鸣宇觉得很自豪,学医后可以照顾好身边更多的人。

“作为医务人员,在高铁上听到需要医生的广播,你会去吗?” 近日,小红书上网友发出来的这则讨论,参与者众多,各方意见不一。陈鸣宇没有时间去细看每一条评论。因为他,早已用行动演示了一个医生本能的答案:挺身而出,救人。

“现在有旅客突发疾病,请医务工作者听到广播后迅速到6号车厢帮忙救援!”去年8月4日,台州西开往徐州东的G7508次列车上,高铁广播开始呼叫。坐在车上的陈鸣宇听到广播,没有犹豫迅速起身赶往6号车厢。

陈鸣宇迅速判断,突然昏厥的年轻女子有脉搏,无心脏骤停,系严重脱水造成的昏厥。他让助手去买了瓶“脉动”,配了电解质液后,女子慢慢苏醒,被最近的车站接力送去医院。陈鸣宇按原计划去上海开会。要不是救人时被拍了照片,医院都不知道他做了好事,这段经历就只是他生活中遇到的一个小插曲。

陈鸣宇回忆说,“当时车厢里很多人,所有人都为我让开一条通道。那一瞬间,内心很感动。选择了医学行业,救死扶伤就是刻在肌肤发自内心的。相信大部分医生都会这么做的,没有时间有那么多内心挣扎。”

青春视角下的医疗未来

拥抱新技术,更好地帮助病患

受访者供图

采访前一天,浙大邵逸夫医院普外科的主任医师梁霄,为远在衢州的江山分院患者成功开展了远程机器人胆道手术,这是全省32个山区海岛县首例远程机器人手术,标志着浙江医疗卫生“山海”提升工程再升级。

机器人手术是陈鸣宇的主要研究方向。“原先开刀的时候主刀是能触碰到病患的,是有触觉的。用腹腔镜,力的反馈是间接的。我在做的研究是重新赋予机器人感知。”

“外科手术从最早的开大刀,到腹腔镜,到机器人,再到我们基于各种AI方式手术更加精细化,都是科技(AI)帮助医生更好地服务患者,让病人更快地好起来。不要去排斥,我们要适当地去拥抱它。”陈鸣宇解释。

当青春融入白大褂里,陈鸣宇这位年轻医生,以仁心为墨,在生命的宣纸上挥毫泼墨,书写着动人的杏林诗篇。在他的诗篇中,既有现代医学科学的精准与严谨,又闪耀着人性的微光与温暖。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为无数患者带来希望,也为整个医疗行业注入了一股清新而温暖的力量。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