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救助,异地申办不再难
青海日报融媒体记者 咸文静
“不受户籍地限制就能申请到低保,对于像我这样户籍不在海晏的困难家庭来说,真是太好了。”
家住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西海镇城北社区的多杰恒修户籍在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2020年,多杰恒修带着父亲才仁一同来到海晏,靠打工谋生。4年前,才仁突发脑梗导致偏瘫。因为要照顾瘫痪在床的父亲,多杰恒修无法外出工作,就这样,二人的生活陷入困难。
能不能申请低保?
于是海晏县民政局立即开展入户核查,了解情况,但由于多杰恒修父子非本地户籍人口,并不符合相关政策。
局面在2024年得到转折。这一年,海晏县下发了《海晏县异地申办低保等社会救助试点工作方案》,在居住地生活满1年即可向当地申办低保。多杰恒修的申请受理工作正是海晏县在该项试点工作上迈出的第一步。
因家庭经济状况核查需得到户籍地的配合,为确保多杰恒修父子及时得到救助,海晏县民政局立即对接化隆县民政局,请求协助核查多杰恒修户籍地相关情况。在两地民政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完成了入户调查、经济核对、审核审批后,多杰恒修最终享受了低保待遇,让父子二人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
“异地申办社会救助试点工作就是要打破地域限制,确保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在常住地能够便捷地申请并获得相应救助,实现社会救助从户籍地向常住地有序拓展,提升社会救助的整体效能与公平性。”海晏县民政局低收入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中心主任乔渊杰说。
多杰恒修父子被纳入低保,是海晏县为群众解决急难愁盼,兜牢民生底线的一个缩影。
在这次尝试的基础上,海晏县积极开展异地申办社会救助试点工作。从收到《关于开展社会救助改革创新试点工作的通知》到初步制定《海晏县异地申办低保等社会救助试点工作方案》,从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渠道向群众介绍这项新政策到在乡镇设立专门的服务窗口,为申请人提供一站式、便捷化的服务,作为试点的海晏县正在努力实现让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都能应保尽保、应救尽救。
“探索建立便捷、高效、公平的社会救助异地申请办理机制,不仅打破了低保申请的地区隔阂和户籍壁垒,有效保障非本地户籍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权益,也减轻他们在异地申办过程中产生的交通、住宿等经济负担。”据乔渊杰介绍,试点工作开展以来,海晏县已为13户35名异地户籍人员办理低保待遇;对遭遇突发性、紧急性困难的17户57名非本地户籍家庭实施临时救助,发放救助资金35.3万元。
编辑:韩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