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一朵花激活全域游 《烟台日报》:莱州城港路街道探索出特色鲜明的乡村振兴路径

时间:

YMG全媒体记者 唐寿锐 通讯员 姜建彬 孙敏

四月的莱州市城港路街道朱旺村,200亩盛开的白菜花如金色波涛般铺展在渤海湾畔。阳光下,花瓣轻颤,幽香漫溢,与远处蔚蓝的海水、斑驳的海草房交相辉映,勾勒出一幅“花海连碧海,乡愁映新颜”的醉人画卷。游客们或驻足拍照,或漫步花间,孩童的笑声与相机的快门声此起彼伏。

“这里就像童话世界!”一位来自青岛的游客感叹道。

除了花开正艳的200亩白菜花,秋天这里还有向日葵花海,加上可以挖蛤蜊、钓蛏子的滨海沙滩,高品质的“海院里”徽派庭院建筑群与正在打造的海草房民宿,城港路街道逐渐形成了“春赏白菜花、夏游金沙滩、秋观向日葵、冬宿海院里”的全季旅游链条,吸引着大量游客前来拍照打卡。当前,城港路街道立足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以“全域旅游”为引领,通过规划先行、产业融合、文化赋能,探索出一条特色鲜明的乡村振兴路径。

花海是城港路街道解锁旅游流量的钥匙,而城港路街道的旅游资源远不止这些。花海东北部不远的朱旺村里,成排的海草房依然是百年前建造时的样子,灰褐色的屋顶由海草层层铺就,冬暖夏凉,是渔民就地取材、抵御海风的智慧结晶。“这些海草房都有100多年的历史,咱莱州建造海草房的主要材料大叶藻如今很难找,将这些海草房保护好、传承好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城港路街道朱旺村党委副书记、村委会副主任杨景洲说,如今正规划将这些海草房打造成民宿,让孩子们实景体验胶东渔村的沧桑岁月。“既要留住乡愁,也要有文化传承,还要与现代文旅产业相融合。”杨景洲说,2021年朱旺村海草房入选山东省首批“乡村记忆”传统民居,成为游客触摸乡愁的文化地标。

无文化不旅游。如果说花海是引流的“爆点”,文化积淀就是发展旅游产业的灵魂动能。城港路街道深挖红色文化与民俗资源,将文化软实力转化为发展硬支撑。“在做规划的时候,我们充分考虑到了区位优势、自然禀赋、发展基础和文化底蕴等因素,在彰显特色中突出文化传承,体现个性之美。”城港路街道党工委书记鞠中达表示,坚持规划先行,既要尊重发展规律,顺应民意,着眼长远,合理规划,还要突出地方特色。

文旅产业日渐成为重要的民生产业、幸福产业,在促进消费扩容提质、乡村振兴、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烟台市高度重视文旅产业对消费的提振作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挖掘文旅消费潜力,策划推出岛链游、山海游、垂钓游、‘微醺’游、古城游、工业游、研学游、冰雪游、乡村游等精品旅游线路。”莱州市委、市政府下大气力培育壮大文化旅游产业,今年年初召开的中共莱州市委十五届九次全体会议指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因地制宜发展生态观光、休闲采摘、赶海垂钓等旅游业态,推动农业与旅游、农业与文化深度融合。

城港路街道响应落实上级安排,将会议精神转换为实际行动。当前,街道以朱旺村为引领,计划串联军寨址村、朱家村等各村景点,各点位全域联动,从朱旺村的“一枝独秀”到“满园春色”,增强旅游线路市场化水平,形成覆盖全域、适应各类人群和市场需求的旅游产品体系——

红色基因赓续:修复西海地下医院遗址,年接待研学游客10万人次,成为烟台市党史学习教育基地。打造朱旺村村史馆,全景展现新中国成立后农村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

古村焕新颜:挖掘“一门三相”历史,建设吕氏家训文化长廊,将乡村历史文化与美丽乡村建设做好融合,打造吕氏寻根、游学教育、乡村旅游、家训文化的传承学习教育之地。

开辟旅游发展新路径:依托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开发金银花、金丝皇菊采摘,茶制品销售等旅游项目及旅游产品,推广“赏花+采花+品茶+赶海”一体化的模式,打造“村村有品牌,村村有特色”的城港全域旅游风貌。

“因地制宜是根本,更新观念是关键。”鞠中达说,发展乡村旅游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在挖掘村庄旅游资源时要统一思想,更新观念,敢于尝试新形势下的各类推介形式,网络直播、网红打卡地、大型文化活动等方式均可提升景点的知名度和热度,在最大程度上助力乡村旅游发展。记者了解到,城港路街道充分利用朱旺滨海沙滩距离市区近、沙子细腻的优势,正在策划举办“沙滩啤酒节”“沙滩美食节”等系列文旅活动,提升街道文化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促进农民增收和村集体经济壮大,赋能乡村振兴。

从白菜花海的“网红打卡”到海草房的乡愁记忆,从党支部领办的“共富密码”到全域联动的“山海交响”,城港路街道以“一朵花”叩开了乡村文旅的大门。

莱州市城港路街道的这片金色花海,正托起一座村庄的振兴梦,也描绘出了烟台大地乡村振兴的壮阔图景。

责编:唐寿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