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时代,新大众文艺缘何火爆“出圈”
原标题:AI时代,新大众文艺缘何火爆“出圈”
从外卖诗人王计兵,到“沂蒙二姐”吕玉霞,再到由各行各业劳动者构成的东莞新大众文艺群体,这是人民群众文化主体性在新时代的有力彰显……新技术、新媒介和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给文艺带来很多具有挑战性的新变化。(据《人民日报》4月15日报道)
无疑,这场以“素人写作”为代表的新大众文艺现象,正以燎原之势重构当代中国的文学版图。这场看似静默的写作浪潮,实则是AI时代一场自下而上的文化崛起——普通人不再是被书写的客体,而是执笔为剑的文化主体。
探析这场新大众文艺崛起的动力,源于技术发展与情感共鸣的双重赋能。短视频平台日均8000万条更新量构筑起“热带雨林式”的创作生态,快手关于打工诗人的话题28亿播放量、小红书“保洁阿姨文学”的跨圈层互动,让文字从书斋走向街头巷尾。快递员王计兵的诗集《赶时间的人》首印即破十万册,草根作家单小花的散文集《苔花如米》斩获孙犁文学奖,吕玉霞的“乡土诗歌”在抖音获百万点赞……当都市白领在地铁上读外卖员笔下的月光,文化消费的边界在共情中渐渐消融。
正如评论家项静所言,“素人写作”戳中了技术时代的刚需,人们需要的不再是精致的修辞迷宫,而是“可触摸的历史”与“同频共振的心跳”。
传统文坛的“咖啡厅叙事”正被车间术语重构——东莞工人将流水线比作“时间的拉链”,把工牌编号写成“工业文明的条形码”;建筑工人在安全帽上创作短章,小红书掀起关于工地文学的话题挑战。这种源自生活现场的隐喻,如同精密的“文化CT”扫描,将主流叙事中模糊的生命肌理纤毫毕现。作协为外卖诗人开研讨会,表面看是传统文学抛来的“橄榄枝”,实则是文化生态的变化,就像雨林中的野藤与古树共生,传统作家正从草根作家身上汲取生命力。
这场新大众文艺的火爆“出圈”,暗合着中华文明传承创新的文化密码。从《诗经》的“饥者歌其食”到汉乐府的采诗官,民间文艺始终是文化更新的源头活水。“草根诗人”吕玉霞将麦浪翻滚写成“大地的心电图”,单小花用西海固方言复活“洋芋开花”的集体记忆,本质上是对“劳者歌其事”传统的当代转译。当90后矿工用防爆手机写科幻小说,当农村留守妇女以短视频演绎新山歌,他们延续的不仅是平民文学、草根阶层的血脉,更在算法推送中构建起无数“平行文学圈层”。
当然,这场“素人写作”的崛起,也伴随着成长的阵痛。资本批量生产“农民工诗人”导致人设翻车,流量算法催生格式化的“底层悲情叙事”,碎片化表达消解着诗歌的思想深度……但更多积极实践正在萌芽:广州打工者成立“候鸟文学社”建立作品鉴真机制,豆瓣小组制定“素人创作公约”抵制“卖惨文学”,高校学者与草根作者探索“结对写作计划”。这些自发组织行为,展现出新文艺群体的自觉与成熟。正如王计兵拒绝专职写作,坚持“用送外卖回馈关注”的清醒认知:这不是一场短暂易逝的网络流量,而是“让每个脚印都成为逗号,最终连成诗篇”的持久战。
站在2025年的春天回望,这场始于“生活褶皱”的新大众文艺崛起,正在回应“何为文学”“谁来书写”的时代命题。当建筑工地的敲打声、厨房的翻炒声、键盘的敲击声都成为时代的韵脚,我们见证的不仅是文学创作群体的扩容,更是文化本质的回归。(刘萍)
来源:河北日报